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

馬總統還記得十二項建設的名稱?

馬總統還記得十二項建設的名稱?
馬英九總統當選連任後,打著「公平正義」、「市場機制」旗幟,以拙劣政治手 法操作一連串措施,例如開放瘦肉精美牛進口、油電雙漲、復徵證所稅等,意圖在五二○就職前將一切利空出盡,以利第二任政績能夠開低走高,打造所謂「歷史定 位」。不料,此一異想天開的政治算計卻引發沸騰民怨,重挫了馬英九的支持度,而民眾厭惡馬政府的情緒日益加劇,因此五二○就任後能否止跌回升,恐亦不樂 觀。

今年第一季,台灣總體經濟形勢大幅下滑,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衰退四%,工業生產指數也比去年第一季衰退四.六八%,整體批發零售餐飲業 的營業額比去年第一季減少三四二億,台灣全體公司倒閉家數更高達七四三一家。主計總處公布之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概估值僅○.三六%,成長幾乎已經停滯。而一 至二月之實質平均薪資更是負成長三.三四%,為史上第四大減幅,僅次於石油危機、網路泡沫及金融海嘯時期,實質薪資退回十四年前水準。衰退情況之嚴重,為 四小龍之最。以前藍營常批評扁政府搞鎖國、內耗,使經濟陷入空轉,然而真正空轉者,實屬馬政府執政下台灣之真實寫照。

馬政府之不得人心,乃 是在台灣經濟情勢江河日下之際,仍未以策劃台灣經濟發展為重,規劃新興與策略性產業,厚實台灣經濟基礎,營造未來之希望,卻反其道而行,假借公平正義、市 場機制之名,將國營事業之無效率與政府財政之窘境,轉嫁於民眾承受。而十四年來薪資與所得並無增加的民眾,根本無力承擔此一額外負擔,馬政府因此提出節約之道德訴求,要求本已痛苦度日之國人共體時艱,此舉無異雪上加霜,乃引發強烈反彈,掀起一股反馬的浪潮,並且立刻反映在鹿港鎮長選舉國民黨選情之崩盤。

深入探究這些年來台灣經濟在原地踏步的癥結,主要在於產業歷經二十年之外移,生產基地大量轉移到中國,而且海外生產已超過外銷訂單一半,嚴重衝擊薪資、就業 機會與經濟成長三個部分。在薪資方面,早在台灣企業以外移中國當成降低成本之法寶時,吾人即已斷言,依要素價格均等化之理論,台灣與中國之勞動薪資勢必趨 於均等化,而中國之工資曾不到台灣的十分之一,最後結果不是台灣被往下拉,就是中國的工資調上來,如今,台灣薪資雖然未往下跌,但完全缺乏上漲動力,十 三、四年來未曾成長,而中國薪資卻已大漲數倍,逐漸趨近於台灣。另外,台商投資中國二、三千億美元,估計為中國創造逾千萬個就業機會,以鴻海集團即擁有上 百萬中國員工,可見此一估算並未高估。而「台灣接單、海外生產」成為台灣大半企業的營運模式,其產出成為台灣GDP虛胖的部分,故而經濟在數字上固有成 長,但經濟利益卻未能由全民分享。

換言之,台灣之就業、薪資與GDP成長之萎縮,已是結構性而非循環性問題,只有仰賴結構性之變革,方可收 改革之效,喊一喊口號無法解決問題。偏偏馬英九是個光會喊美麗口號、願景,卻欠缺執行力的表演型政客,例如馬英九第一任提出的「愛台十二項建設」,在第一 任即將結束時,民眾卻還看不到這十二項建設的影子。不但多數民眾根本叫不出十二項建設的名字,恐怕連馬總統也不記得了;而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桃園航空城, 則被揶揄「航」字已經去掉,徒留「空城」。

好的政府既要除弊,更要興利,而興利絕對不是喊喊口號、大搞民粹而已,必須有全盤之規劃,及實踐 之方法。台灣經濟不振的癥結,即在產業外移,造成台灣缺乏就業機會,薪資負成長,與貧富差距加劇,對症下藥,則是重建台灣之產業聚落,扶植新興產業。而馬 政府無力開拓新局,最後只能淪為口號製造機,披上道德之外衣,假公平正義、市場機制之名轉移焦點,操弄民粹,讓國家走到衰落的不歸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