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

郭正亮:「弄巧成拙的和平協議」

評/郭正亮:兩岸和平協議 成為馬的「自傷拳」


2011年10月24日
  • 郭正亮:馬英九的問題,在於危機處理模式

記者朱蒲青/台北報導

具有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的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,本身也在大學教授比較政治,今(24)日針對馬總統拋出的「兩岸和平協議」,他撰文指出,馬英九從 10月17日至今,馬英九拋出兩岸和平協議不過一週,已經完全變味走調。原本企圖把大選主軸拉回兩岸戰場,激起藍綠對決,邊緣化宋楚瑜,但由於決策混亂、 投機反覆,原先誘敵深入的連環計,已變質為騎虎難下的自傷拳,再有不慎,還可能使馬自取其辱、乃至玩火自焚。

兩次決策急轉彎:領導無能,壓倒一切

郭正亮以「弄巧成拙的和平協議」為題發表文章,以下為全文:

馬英九從10月17日至今,馬英九拋出兩岸和平協議不過一週,已經完全變味走調。原本企圖把大選主軸拉回兩岸戰場,激起藍綠對決,邊緣化宋楚瑜,但由於決策混亂、投機反覆,原先誘敵深入的連環計,已變質為騎虎難下的自傷拳,再有不慎,還可能使馬自取其辱、乃至玩火自焚。

馬始終認為兩岸議題有利國民黨,但在蔡概括繼承ECFA,並提出「台灣就是中華民國」的維持現狀論述之後,雙英的兩岸分歧已經淡化。為了重燃兩岸戰火,馬試圖以「兩岸和平協議」重新區隔兩黨。

和平協議如此重大,總統自應謀定後動,但馬突然拋出和平協議,國民黨高層竟一無所知;兩天後陳雲林繼續主張「先經後政」,避談和平協議,也顯示北京完全在狀況外。如此重大議題,決策如此獨斷,自然引起各界非議。

更離譜的是,由於拋出議題後10月17-18日輿論反應欠佳,為了安撫「推動統一」質疑,馬竟在10月19日深夜急轉彎,匆忙發出「一定會先公投」新聞稿,引起原本高聲叫好的統派驚聲錯愕。
10月20日早上,馬自知過於莽撞,又發出更正新聞稿,把「一定會先公投」修改成「不排除公投」,但中港媒體已經按 奈不住,群起發出厲聲警告
10月22日,民進黨借力使力,呼籲朝野共同將「兩岸政治協商須經公投」納入修法,馬在中國壓力下再次急轉彎,立刻表示無此需要,訴諸公投實已胎死腹中。

短短五天,馬從和平協議到加碼公投,從「一定會公投」到「不排除公投」,從訴諸公投到拒修公投法,如此投機反覆,如此決策混亂,都讓各界瞠目結舌。幾乎不分海內外,不分藍綠,都嚴詞譴責馬「思慮欠周」,甚至連向來最挺馬的新黨主席郁慕明,也認為加碼公投讓人感到和平協議「缺乏誠意」,海外統媒代表美國世界日報,更直斥馬的兩岸決策「形同兒戲」,凸顯出馬「勇於拋出,怯於堅持」的政治投機性格!

結果,馬原想藉此引爆兩岸政策辯論,反先引火焚身,讓各界看穿馬的領導無能
原想引爆兩岸政策之爭,卻因為決策混亂轉向治國能力之爭,兩岸議題未成焦點,反先凸顯了治國無方,各界批判還包括馬的自以為是、缺乏誠信、價值混亂、選舉花招,一週下來,馬非但偷雞不著,還可說是傷痕累累。

毫無準備:策略錯誤,政策空洞,前後矛盾

馬所以飽受抨擊,並不只因為決策反覆,更因為毫無準備,拋出和平協議只有政治表態,毫無實質內容,即使要就事論事也無從辯論。

首先就兩岸形勢來說。兩岸目前並未交戰,交流又日益密切,ECFA今年元月才正式上路,江陳七會才剛結束,光是兩岸經貿合作,就還有諸多課題仍待協商。和平協議既無急迫性,兩岸目前亦無危險,洽簽協議又充滿變數,台灣當然能緩則緩,何必自投北京羅網?

其次就談判策略來說。突然把兩岸政治談判列入十年時間表,也不符合「先經後政、先易後難、循序漸進」的談判原則。海協會長陳雲林也表示:「當前兩岸和平發展交流態勢很好,還是要先經濟後政治,積累各方面的有利條件,才好實現和平發展」。馬的兩岸冒進,不但違反台灣人民認知,也不被北京接受。

第三就談判風險來說。馬政府否認和平協議等同「統一談判」,但當民進黨立委質詢行政院長吳敦義兩岸政治談判如何定位時,吳竟表示兩岸定位將是「國統綱領」 的「自由地區」與「大陸地區」。既已接受「一國兩區」模式,即使強調「一中各表」,國際社會必將認定兩岸已接受「同屬一中」,尤其在中國強力對外宣傳下, 兩岸政治談判將被國際認知為「一國內部事務」,台灣要尋求國際支援將更加困難。

事實上,即使在馬執政後,國防部也曾對兩岸洽簽和平協議的政治後遺症提出警告。2009年「國防報告書」即指出:「中共可能藉由簽訂和平協議,包裹其終止美國對台軍售、美華軍事交流,弱化國軍戰力的政治目的」。
2005年2月民進黨執政期間,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訪台,也曾對類似「五十年不變」的兩岸和平協議持保留態度,指出和平協議不但「難以獲得真正保障」,而且將「造成台灣後代子孫困擾」,一旦協議期限屆滿,「反將成為中國武力犯台藉口」。

最後就加碼公投來說。馬在國內輿論壓力下加碼公投,不但泛綠視為選舉操作,連泛藍也不以為然,完全違反泛藍的長期主張。從2004年反軍購+反入聯公投, 到2009年從嚴限制公投法,到2010年反ECFA公投,泛藍的一貫立場,就是反對全國性公投,甚至把全國性公投當作台獨同義詞。如果連純屬兩岸經貿、 敏感性較低的ECFA,泛藍都反對公投,如今針對明顯屬於兩岸政治、敏感性甚高的和平協議,馬竟然主張訴諸公投,如何自圓其說?

弄巧成拙:兩岸冒進,低估懼統情緒

馬英九以為,民進黨主張台獨,兩岸議題必對國民黨有利,只要拋出兩岸和平協議,必可誘敵深入,將民進黨引入兩岸戰場,激發藍綠統獨對決,不但可邊緣化宋楚瑜,同時可提昇泛藍投票率。這種策略思考,顯然犯了兩種類比錯誤。

第一種類比錯誤,是認為只要激化兩岸統獨鬥爭,國民黨必可穩坐「維持現狀」寶座,將民進黨貼上「破壞現狀」標籤。問題是,台灣人民並不只因為想維持現狀而 「擔心法理台獨」,更因為想維持現狀而「恐懼邁向統一」。在蔡英文提出「台灣就是中華民國」之後,國民黨已經很難把民進黨貼上「法理台獨」標籤,但馬突然 拋出兩岸和平協議,卻使民進黨很容易把國民黨推入「邁向統一」的火坑。台灣人民對兩黨的兩岸認知,很可能從此豬羊變色:國民黨從此變成「破壞現狀」的「統 一推動者」,民進黨反將變成「維持現狀」的「主權保衛者」。

第二種類比錯誤,是認為只要提出兩岸議題,必可得到關心兩岸的選民認同,尤其在馬政府任內,不管是推動兩岸三通、簽署金融備忘錄、洽簽ECFA,都能得到多數選民認同,由此類推到兩岸和平協議,應可產生類似支持效果。

問題是,支持兩岸經貿正常化,未必等於支持兩岸政治談判。兩岸經貿具有厚實的民間交流基礎,要爭取國內支持,明顯容易單純許多。反觀兩岸政治談判,儘管兩岸交流熱絡,但台灣人民不信任中國者仍居多數,恐懼鎖進統一而失去未來選擇,更是民意主流。更何況,國民黨在歷史上是兩次國共談判的失敗者,台灣人民對於 國民黨的政治談判能力並無信心。

馬英九低估台灣人民的懼統情緒,將使自己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,突然加碼公投,更使馬的政治信用完全破產。如同蔡英文所言,和平協議將給台灣帶來四個危險: 犧牲台灣主權、改變台海現狀、危及民主價值、破壞戰略縱深。馬未經深思熟慮的兩岸冒進,已使自己變成不惜把台灣前途當做賭注的現狀破壞者。

同樣,宋楚瑜也批評「和平協議」根本是一個「行不通的假議題,只是為了掩飾馬政府沒有處理好內政」
針對馬加碼公投,宋更把馬直接類比到扁:「過去陳水扁 執政貪腐,只好搞公投轉移話題,現在馬英九執政「黃牛四年」,也要靠公投來轉移話題」。如此自毀立場的兩岸冒進,不只無法引起中間選民共鳴,恐怕連部分泛藍選民都搖頭嘆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