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

台灣意識來自多元族群的歷史記憶

台灣意識來自多元族群的歷史記憶  2011-11-9
日前,蔡英文在客家庄提出重建多元族群觀點的國家歷史記憶的主張,她強調:一個國家的歷 史,不該只是單一族群的觀點。
蔡英文並提出兩項具體主張,一是,我們國家記憶的紀錄,應該從原住民開始,再把不同時期移入台灣的各個族群對台灣歷史的不同記憶,都納入台灣共同的歷史記憶中;二是,國家的紀念日、紀念空間、國家儀式及很多國家共同的禮儀、禮節等,也應該從多元族群的觀點出發,讓它變成是我們 國家共同的記憶和表徵。

在台灣的環境中,多元族群觀點的國家歷史記憶,很明顯是針對單一族群觀點的國家歷史記憶而發的,而單一族群觀點正是 中國國民黨的專利品。過去六十多年,只要是國民黨執政,這種單一族群觀點就會貫徹於各種政策,尤其是國家慶典和學校教育,全然不顧原住民族、福佬人、客家 人的感受。今年,馬英九總統配合競選活動,大肆舉辦的「建國百年」相關演藝,便是活生生的例子。所謂的「建國百年」,無涉台灣,只跟「馬英九們」有關,此 所以,耗費二億多元的「夢想家」,由「單一族群」獨享也就不足為外人道矣。

六十多年前,蔣介石軍隊來台接受日軍投降,後來竟至以外來政權姿態統治台灣。

直到今天的馬英九,仍在使用當時以來一成不變的單一族群觀點看待台灣。按照這種觀點,台灣史被視為一部漢民族在台灣的開拓史,台灣與中國在血緣上是血濃於水的關係,二次大戰期間「經由大陸同胞浴血苦戰而收復台灣」,以至於,沒有中華民國,台灣早就赤化了。此一單一族群觀點,顯然不同於三百年前便來到台灣者的觀點,更絕對異於數千年前就在台灣生活的原住民族的觀點。

就以「馬英九們」津津樂道的「台灣光復」而言,一八九五年清國將台灣永遠割讓給日本,初期引起台灣人民的「乙未抗日」行動,中期引起賽德克族抗日的「霧社事件」,他們抵抗外族是為了保衛家園,一如電影「一八九五」、「賽 德克.巴萊」所揭示的。

到了一九三七年,中國展開「七七抗日」戰爭,但當時台灣經過日本統治已經相當現代化,且台灣人民屬於日本國民,可以說是以日本人的身分敵對於中國。然而,「馬英九們」總喜歡強調因為他們的「浴血苦戰」才「光復台灣」。
事實上,台灣人民都知道,二次大戰,日本是被美國為主的盟國打敗 的;而且,假使台灣沒有被「光復」,今天可能已經成為正常國家了。這一段歷史的記憶,當時在台灣生活的人,以及當時在中國生活的人,自然會有出入,「馬英 九們」用單一族群觀點強加於他人身上,不啻是征服者的心態作祟。

再說,馬英九日前接見原住民族十四族頭目與長老代表。他在宣傳政績時也許沒有意識到,這些原住民族同胞的歷史記憶,以及早期來台漢人與原住民族、平埔族通婚的後人的記憶,都跟包括「馬英九們」在內的純種漢人觀點存有很大的差距。

對原住民族、平埔族來說,漢人在台灣的開拓是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,但這卻是他們的生活空間不斷遭到剝奪的悲劇,直到今天他們仍在此一歷史陰影之下屈居台灣最弱勢的族群。馬英九如果真心要推動原住民族自治,就應該以多元族群觀點來解構大中國意識形態,不要開口閉口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,都是炎黃子孫」,至少原住民族不是吧。

唯有如此,台灣才能建構族群和諧的現代國家,也才能解決「中正紀念堂」、「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」等歷史遺留的矛盾。
試想, 「馬英九們」所崇拜的一代偉人蔣介石,乃是台灣人民眼中二二八屠殺的元兇,也是不分「本省人」、「外省人」皆深受其害的白色恐怖獨裁者;在這種衝突觀點之 下,硬要維護「中正紀念堂」神聖不可侵犯,堅持清明節向「先總統蔣公」鞠躬敬禮,對相反記憶者豈不是在傷口上撒鹽巴?
台灣已經進入民主時代,馬英九卻不願 改採多元族群觀點,融入這個多元族群的大家庭,反而以「中華民族炎黃子孫」自居,並以「原罪說」推卸傾中政策招致的抨擊,不是益形暴露其拒絕認同台灣的外來心態嗎?